
《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认同的现象学研究》
作 者:文丰 著
中图分类:社会科学总论
中图分类:社会科学总论
价格:75元(港币);68元(人民币)
前言
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重塑着人类社会的精神图景,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文化认同危机与价值重构的双重挑战。在工具理性与技术主义主导的现代教育生态中,思政教育常被简化为知识传递或政治规训,其深层的人文关怀与文化浸润功能逐渐消隐。如何超越传统范式,在现象学视域下重新锚定思政教育的本体价值,探寻其与文化认同的共生逻辑,成为本书研究的核心命题。
本书以现象学方法论为研究基底,强调“回到事物本身”的观察路径,聚焦教育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意义生成与价值体验。第一章通过“社会化大生产”与“文化大生产”的辩证分析,揭示思政教育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交互中的特殊地位;第二章解构“类人化”与“拟人化”教学理念的哲学渊源,批判技术理性对教育主体性的遮蔽;第三章从学科意识与精神价值的张力出发,探讨思政教育在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之间的平衡机制。第四章转向场域理论,剖析思政教育在制度规约、文化惯习与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边界冲突,为突破实践困境提供理论切口。后续章节则深入教研机构组织逻辑、教学法创新及量化评价体系,既反思工业化尺度对教育本质的异化,也探索穿透经验壁垒、激活文化认同的可能路径。
本书试图构建一种“具身化”的思政教育研究框架:将文化认同视为动态的、情境化的主体建构过程,强调教育场域中身体经验、文化记忆与价值认知的交互作用。在理论层面,致力于打破思政教育与文化研究的学科壁垒;在实践层面,则为重塑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提供现象学方法论支撑。期待这一探索能为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复归注入新的思想动能。
目录
第一章 社会化大生产与文化大生产
第二章 教学理念及其图式:类人化与拟人化
第三章 学科意识与精神价值
结束语
第四章 界限与局限:思政教育的场域
第五章 教研机构
第六章 教学法:穿透经验之墙
第七章 工业化尺度: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
参考文献